撰稿:動物好朋友店長 蘇穎成
古人將一年分為24節氣,立春為所有節氣之首,又稱「打春」、「咬春」,或稱「報春」,立是開始的意思,代表著春天的來臨。
《農民曆》記載:斗指東北維立春,時春氣始至,四時之卒始,故名立春也。
意思是說立春之日,晚上七點時仰望星空,可見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東北,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;立春時間約在西曆每年2月3日至5日之間,表示春天的起始,從這天一直到節氣立夏,都稱為春季。
立春這個節氣在中國很久以前就被確立了,
《吕氏春秋.孟春纪》:
「立春之日,天子親率三公、九卿、諸侯、大夫,以迎春於東郊」。
《史記.天官書》:
「立春日,四時之始也」。
漢武帝之時,更將立春之日定為「春節」,此後這個節氣成為了中華民族最重要的日子之一,亦稱「元日」、「正月」、「端月」、「元旦」。
春天的來臨有很多顯著的自然現象,春氣到來古人發現會有三個現象,東風解凍、蟄蟲始振、魚陟負冰。東風送暖,大地開始解凍,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,河裡的冰開始溶化,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,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,就像被魚兒背負著一般浮在水面。
台灣位處比較南方,春天的現象有些不如北方地區明顯,以下是一首蘇軾於海南島時所做的詩詞,相信更貼合台灣的春天景致:
《減字木蘭花.立春》
春牛春杖。無限春風來海上。便與春工。染得桃紅似肉紅。
春幡春勝。一陣春風吹酒醒。不似天涯。捲起楊花似雪花。
立春為節氣之首、春天的開始,以下文章就來介紹有關於水道頭與朴子開始的故事。
猿猴與樹木,朴子的開始。
朴子地區於荷治時期稱之為「Caatzieu」,後譯成漢字為「猴樹」,推測此地名音源自平埔族,於《熱蘭遮城日誌》就有猴樹漁場與猴樹溪(今朴子溪)的記載,現時朴子地區為包含猴樹港街,還有再往內陸的荷包嶼等湖泊洲渚。據清臺灣知府余文儀所修《續修台灣府志》(1762年,):「樸仔腳街,舊為猴樹港街,今更名」
因當時朴子溪口兩岸沙丘後側,長有茂密的樹林,因常見野猿跳擲其中,遂得此名。一說係先民渡台入港時,由海上遙望陸地,見樹叢中有數株較為高凸,迎風招搖,猶如群猿在嬉戲,船隻皆以此為航路指標,故名。後猴樹溪(今朴子溪)溪口位移,原猴樹港淤積,位於朴子西方的東石港取代朴子的港口功能,朴子乃成為東石港貨物的集散地。 在文學史上,朴子地區的荷包嶼美麗風光也曾讓文士藍鼎元驚艷,留下迷人的文章敘說;清康熙末年,藍鼎元隨堂兄南澳總兵藍廷珍入台平定朱一貴之亂事後,百餘宗族、兵員未返,落腳阿里港(今屏東縣里港鄉)墾荒開發;藍鼎元出身書香世家,著有《東征集》,其中文章描寫到了荷包嶼的山水景色,也紀錄下藍鼎元對於荷包嶼匆匆一瞥的想念。
《紀荷包嶼》:
辛丑(1721年)秋,余巡臺北,從半線(彰化)遵海而歸。至猴樹港(朴子舊稱)以南,平原廣野,一望無際。忽田間瀦水(儲水)為湖,周可二十里。水中洲渚,昂然可容小城郭,居民不知幾何家,甚愛之。問何所;輿夫曰,荷包嶼、大潭也。淋雨時,鹿仔草、大槺榔、坑埔之水,注大潭中,流出朱曉陂,亦與土地公港會。大旱不涸,捕魚者日百餘人。洲中村落,即名荷包嶼莊。時斜陽向山,驅車疾走,未暇細為攬勝,然心焉數之矣。
樸樹與媽祖,朴子宗教中心配天宮的開始
1682年(清康熙21年):布袋半月庄居民林馬常往來福州、興化、莆田一帶經商,同時赴湄洲天后宮膜拜媽祖。因篤信媽祖,林氏從湄洲祖廟恭請媽祖(開基媽)神像回家供奉,當行經朴子溪南畔時,暫宿樸樹下過夜,附近居民聞香氣氤氳,紛紛前往膜拜;滯留數日後,林氏欲啟程返鄉發現媽祖金身重如泰山,經請示媽祖後表示欲永駐此地,以顯化濟世。於是在現址樸樹下搭建一間茅草小廟,供眾人祭拜,這也正是朴子另一古名「樸仔腳」的由來,腳是臺語中「下」的意思,樸樹也因而成為朴子市的市樹。1687年(清康熙26年):,建廟完成後名為「樸樹宮」。此後樸樹宮逐漸成為朴子地區的宗教信仰中心。
後來傳說1789年(清乾隆54年),樸樹宮奉令改為「配天宮」,也有一說是後來重整廟宇時取意「配享千秋馨香、功參天地造化」而更名。配天宮最與眾不同之處,是被譽為全台唯一請不動的媽祖,配天宮的鎮殿媽祖,乃是將當初樹下休息之樸樹上半段剪除,留得下半段,經削去枝幹和樹皮,彫刻而成之,目前樹根仍盤結於地下,成為媽祖廟的特殊奇觀。
配天宮後殿中庭中,植有一棵四季蘭(俗稱樹蘭),與由樸樹彫刻而成的鎮殿媽祖僅一牆之隔,彼此地下根鬚交錯,尊其為「靈樹」,據傳身體病痛,只要誠心來求,皆有減輕之效,此樹乃民國九年,配天宮組團前往湄洲謁祖進香,由祖廟攜回種植,不管傳說真實與否,靈樹的綠意總讓配天宮更顯生命力,也成為全台灣與樹木最有連結的媽祖廟。
Comments